英力特化工刘亚西:点滴细节见担当
在英力特化工集控中心,有这样一位身影:十五年如一日,他从跳动的参数里听出设备的“呼吸”,在细微的波动中察觉隐患的“信号”;他把经验揉进笔记,将本事传给新人,用永不停歇的学习脚步追赶时代,他就是糊树脂二班中控主操刘亚西。点滴细节里,藏着他对岗位工作最厚重的担当。
参数里的“排险密码”
糊树脂二班的中控操作台旁,总躺着一本磨得卷边的笔记本。翻开泛黄的纸页,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十五年如一日的琐碎记录:“3月15日,干燥5号线风量波动,检查发现滤布破损,更换后恢复正常”“6月2日,聚合釜搅拌电流偏高,经排查为釜内粘壁,加强冲洗周期”……这些看似琐碎的文字,是刘亚西扎根岗位的年轮。
作为中控主操,刘亚西对屏幕上跳动的参数有着“毫米级”敏感。0.1千帕的风压波动、0.5摄氏度的温度偏差,在新手眼里是仪表误差,在他这儿却是必须揪出的隐患。“参数不骗人,再小的异常都是设备在‘说话’。”他常跟徒弟管建龙念叨。
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白班,糊树脂装置各系统参数稳定在工艺指标范围内。刘亚西点击着鼠标像往常一样翻阅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当目光扫过干燥6号线时,他忽然皱起了眉头,干燥塔风压参数在10分钟内出现了三次0.3千帕的微小波动,这在新手看来或许只是仪表的正常误差,但在他眼中却是危险的信号。“不对劲,这波动虽然细微,却绝不寻常,肯定有问题。”刘亚西心中暗自思忖。他眉头一拧,抓起放在一旁的对讲机:“薛师傅,6号线参数有点怪,现场多留意。”说着手指便在键盘上翻飞,风压曲线与风机电流、进料量瞬间叠加。“传感器刚校准过,不是零点漂移;风机电流稳,叶轮没结垢……”他盯着屏幕喃喃自语,鼠标点得飞快,画面切换间,额角渗出细汗。“喜峰,你看,”他忽然指向屏幕,“风压波动时,延长管温度有滞后,八成是堵了!”语气里带点兴奋的对坐在一旁的张喜峰说道。
“班长,6号线干燥塔风压异常,确定是检测延长管堵塞,得马上处理!”他对着对讲机喊话,同时转头安排:“管建龙,先切了风机变频连锁,盯着关联参数;薛师傅,现场准备好工具清理延长管!”
不一会,对讲机里传来现场操作工薛桂军的声音:“中控,中控,不行啊!堵得太死,常规法子不管用啊!”刘亚西顿了顿,沉声说:“别急,用高压气流冲,瞄准堵塞段斜着打。”
现场沉寂片刻,突然传来“砰”的闷响,顽固的堵塞物终于被成功清除。6号线干燥塔风压逐渐恢复正常,大家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在班后会上,薛桂军拿着笔记本紧挨着刘亚西坐下:“亚西,你这本事,跟老中医悬丝诊脉似的!”刘亚西摆摆手笑:“少来,再夸我可就飘了。设备跟人一样,得常琢磨它的脾气。”张喜峰在一旁搭腔:“装置的设备被你琢磨十五年,脾气早被你摸透了!”刘亚西哈哈一笑,又翻开笔记本,在当天的日期下写下:“干燥6号线延长管堵塞,高压气流处理有效。”
夕阳透过窗户,在笔记本上投下暖黄的光,那些朴素的字迹里,藏着一个工匠最动人的坚守。
操作台前的“传帮带”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亚西的笔记本首页贴着这句老话。作为糊树脂二班的“定海神针”,他深知手里的本事不能捂着,十五年间,那本磨破的笔记本旁,总围着一群听他讲参数“悄悄话”的年轻人。
“李娜你看,”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指尖在釜温与釜压数据间滑动,“这俩数值一升一降,就是聚合釜在说‘我反应到关键处了’,跟看人脸色行事一个理儿。”新员工李娜凑得更近,随手便在笔记本上记下刘亚西说的重点要点。从基础操作到故障预判,刘亚西从不藏私,连自己总结的“参数关联记忆法”都毫无保留地写在笔记本上:“记不住就抄,抄多了就懂了,设备跟人一样,有脾气但讲道理。”这是他给班组其他员工常说的话。
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出色的工作表现,刘亚西早早拿到了助理工程师证。“证是纸的,本事才是活的。”他总把这话挂在嘴边。
2023年的寒潮来得猝不及防,糊树脂装置的氯乙烯回收系统率先“扛不住”了。一班同事跟真空泵出口压力较劲了好几个小时,压力表指针死死卡在红线外,眼看就要降负荷,人人急得直搓手。
零点,在班前会上从上个班班长交接班时听到这个情况,刘亚西一接班便扒开一班留下的记录全心身一股脑扎进了中控系统,仔细翻阅着各个画面。“孙工,你把回收管线走向图给我看看。”他头也不抬地对工艺技术员孙胜说,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温度、压力、流量曲线层层叠加。“你们看这里,”他忽然指向屏幕角落,“U型弯管的温度比别处低三度,天寒地冻的,怕是这个地方冻住了。”
班长柳克成二话不说:“薛桂军、白克军准备好东西,就按刘亚西排查的去处理,咱们去U型弯那先看看。”几个人扛着蒸汽管迅速冲向聚合厂房西侧,果然在U型弯管低处摸到了硬邦邦的冰壳。蒸汽裹着白雾蒸腾而上,不过二十分钟,对讲机里传来薛桂军兴奋的声音:“通了!压力下来了!”
一班的席胜伟大大咧咧的说道:“真不愧是刘老师,你这真是雪中送炭!我们班这几个在现场折腾了半个班,都没处理好,你二十分钟就解决了,这要不是你来接班了,恐怕我们班就要降负荷!”刘亚西摆摆手,眼角笑出细纹:“是你们把情况摸得透,我不过是借了点寒潮的‘脾气’——低温下管线爱存水,这是老毛病了。”
话虽轻,可大家都瞧见了,他转身回操作台时,脚步轻快了些。操作台上,那本笔记本依旧躺在那里,又添了行字:“寒潮天,U型弯管需两小时一查,防结冰堵管。”字迹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笑脸,像极了他给年轻人讲课时,眼里的光。
老工匠的“进阶路”
“刘师傅,你都有十五年经验了,还捧着书本啃呐?”夜班间隙,副操李娜见刘亚西对着《化工原理》皱眉,忍不住打趣。
刘亚西抬头笑了笑,笔杆在指间转了个圈:“设备都在更新换代,我这脑子不跟上,迟早要被淘汰,哪像你们年轻人,记性好。”
这个总说自己“底子薄”的老中控主操,十年前,装置引进新生产线,新控制系统的英文界面难住了不少老员工,刘亚西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字母,不由眉头紧皱。“展工,这个‘反应动力学模型’我总弄混,你给讲讲?”那段时间,工艺技术员展祥国成了他的“常客”。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三年他成功取得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学历。“刘亚西这股钻研劲,年轻人都得学学。”在班前会上装置主管颉小虎对大家说。
可他哪肯歇脚。考技师证那年,他把操作步骤抄了三遍。集控中心里聚合装置中控主操武涛打趣道:“刘师傅,你都快成‘考霸’了。”这时坐在一旁的徒弟管建龙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刘亚西的文件袋给正要走过来接水的武涛亮相。武涛随手放下水杯,数着他文件袋的证书——技师证、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证,红本本装得整整齐齐。
“这可不是摆着看的。”刘亚西拿出本新笔记,上面列着备考国能助理工程师的计划,精确到每天背多少道题、看几章教材。
这时,当班调度王少春走过来翻着他写满公式的笔记本,忍不住感慨:“这劲头比刚入职的大学生还足。”
“活到老学到老嘛。”刘亚西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抬头看了看监控画面里装置区。夜色里,干燥塔的灯光明明灭灭,像极了他笔记本上不断更新的知识点。“你看这设备,越精密越得懂它的门道。我多学一点,下次处理问题就能更快一点。”
说话间,他又低下头,在“聚合反应机理”那页添了两行小字,深夜的集控中心格外安静,只听见笔尖划过纸面,在教材和笔记本上沙沙作响——那是一个老工匠,与时代赛跑的声音。
从参数波动里揪出隐患,在寒夜中点亮通路,于书页间积蓄力量,刘亚西用行动诠释担当,是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敏锐,是倾囊相授的热忱,更是终身精进的执着。在该公司的生产线上,他如同一颗拧紧的螺丝钉,以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书写着一名工匠对事业最质朴也最厚重的承诺。那本越翻越厚的笔记本,那些传下去的本事,那股停不下的钻劲,正是一名化工工匠对岗位最深情的告白: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