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力特化工杨跃龙:生产线上淬好钢
在英力特化工,杨跃龙凭借着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历经14年的春秋,让他从一名刚入职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设备技术人员,这段旅程对他来说充满了汗水与挑战,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勤学技能强本领
2011年大学毕业后,杨跃龙就满怀憧憬地入职该公司。刚进入岗位时,他像一只刚学会飞翔的小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却也深知自己经验不足。为了尽快掌握工艺、设备原理、结构安装、设备检修等技术,他白天跟着师傅跑现场、查工序,晚上自己看图纸、查资料,一心想把岗位技术学好学精。遇到抢修任务,他主动要求“加餐”,利用这个时机进入塔和容器里面了解设备结构,爬塔钻罐是家常便饭,一天下来浑身是汗、满身油污。在实际作业过程中,设备出现的故障和处理的方法,他都一一记在本上,晚上回到家再拿出来仔细整理,养成的这种不断总结和反思的习惯,让他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他始终相信,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他,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才能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提升路径,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本事。在自我追赶中,他在专业技术上慢慢变得得心应手,工作效率和设备技术也得到很大提升。凭借出色的表现,杨跃龙由中控主操晋升为聚合装置设备技术岗。这一岗位赋予了他更大的责任,也让他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但他的初心始终不变,就是用自己的技术创新推动现场生产设备稳定运行,既满足安全作业要求,又为企业增加效益。14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奋斗者的底色是用行动擦亮的:每一次爬塔钻罐、每一次技术创新、每一次急难险重的任务,都是他成长的阶梯。
授业解惑育新才
杨跃龙在不断提升自己技能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班组技术骨干的培养工作,切实履行“传帮带”职责。他以“师带徒”的方式倾囊相授所学技术,为班组锻造技术尖兵。
在徒弟李宏伟眼中,杨跃龙既是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严师,更是领路人。一次聚合离心泵突发故障影响生产,众人焦头烂额时,杨跃龙却镇定自若,迅速带着李宏伟逐项排查设备,有条不紊地对设备机封轴套定位片进行逐项排查。他一边操作,一边给徒弟们讲解排查思路和方法,“有时候细致和耐心比技术更重要。”经过数小时的努力,当设备重新启动,李宏伟的工作笔记上多了一整页故障分析心得,“严谨细致”四个字则被标记成了重点。
这样的实战教学是杨跃龙培养徒弟的日常,他为每个徒弟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定期检查进展并调整,坚持做到“带思想、带技术、带作风”。在杨跃龙悉心指导下,涌现出一批批新生技术骨干,他们将技术和经验融入日常实践,让班组生产效率、技术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
创新领航解难题
“一毫一厘,皆尽设备之责”这是杨跃龙的工作准则。“别人眼里的废铁,到我手里就是宝贝。”一段旧管道经改造也能重焕新生,一块废零件也能成为关键备件;淘汰的阀门修复再使用、轴承修改二次利用,用废弃钢管制作成为专用工具架等等。杨跃龙就是以“小改造,大效益”方式,在工作中解决生产设备的检修难题。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还节约了检修成本。
该公司聚合装置包装工序现有两条包装线,由于设备长时间使用,机械磨损严重,控制元件日渐老化,传感器测量数值误差较大,经常出现下料超差报警,下料系统运行不平稳等现象。另外现使用的称重传感器、控制器容易损坏,安装维护困难,而且价格比较昂贵。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生产装置的管理人员,严重影响了装置的正常运行效率。杨跃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为生产“保驾护航”。他积极到同行业企业进行“取经”,对包装厂房空间进行测量,经过深思熟虑确定聚合装置包装工序场地空间可以新增一套吨袋包装机装置及相应的吨袋装车平台。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减小了包装生产线负荷,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包装生产成本,提高树脂包装效率,还丰富了产品包装规格系列。
“专业、专注、专心”是杨跃龙对自己工作态度的要求,他在生产线上不断淬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努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带动身边更多的同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让自己成为一块好“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